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作用,而忽略空虚的作用。老子举例说明:一、“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在这一章所说的“有”、“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本书中第一章上所说的“有”、“无”是就超现象界、本体界而言,这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它们符号型式虽然相同,而意义内容却不一。二、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为一般人所觉察。老子特别把这“无”的作用彰显出来。
“有”、“无”是老子专设的名词,用来指称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天地万物时的一个活动过程。这里所说的“有”就是指实物,老子说明实物只有当它和“无”(中空的地方)配合时才能产生用处。老子的目的,不仅在于引导人的注意力不再拘于现实中所见的具体形象,更在于说明事物在对待关系中相互补充、相互发挥。
有了实物(有)才有利用价值;有了虚空(无)才能发挥种种功能、作用。
关于有与无的相关性,老子做了两个方面的论说。一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无——有——成物”的物质生成论;二是本章所论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有——无——成功用”的物体功用论。
运用到人类的具体事物上,“有”和“无”二者之间虽然表面看起来毫不相干,其实却是不可须臾而离的相生关系。老子在这里,主要指两个性质不同而作用可以混同的概念。车子、器皿、房屋等,都是人们非常熟悉且与人类生活关系极端密切的东西,但人类却很少关注二者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无”并不是“有”的前提,没有车子就谈不上有车轮间的孔隙,没有器具就谈不上器具间的空隙,没有房屋自然就无所谓房屋中的空间。所以,老子的“无”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存在基础上的“有”和“无”。“有”固然产生于没有,但“无”却必须建立在一个大有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