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培既对清代汉学评价有限,故在总结其变迁历程时认为大体呈每况愈下之势。他把汉学之发展分为4个时期。一为怀疑时期(“怀疑派”)。顺康之交,汉学萌芽,
其征实之功,悉由怀疑而入。如阎百诗乏于《古文尚书》,始也疑其为伪作,继也遂穷其作伪之源;胡渭、黄宗炎之于《易》、《图》,始也斥其为曲说,继也遂探其致误之由。
这一期总的特点是:
始也疑其不可信,因疑而参互考验,因参互考验而所得之实证日益多。虽穿凿之谈,叫嚣之语,时见于经说之中,然不为俗说所迷,归于自得。[14]
二为征实时期(“征实派”)。
康雍之间,为士者虽崇实学,然多逞空辩,与实事求是者不同。及江、戴之学兴于徽歙,所学长于比勘,博征其材,约守其例,悉以心得为凭。且观其治学之次第,莫不先立科条,使纲举目张,同条共贯,可谓无征不信者矣。……即惠氏之治《易》,江氏之治《尚书》,虽信古过深,曲为之原,谓传注之言坚确不易,然融会全经,各申义指,异乎补苴掇拾者之所为,律以江、戴之书,则彼此二派,均以征实为指归。[15]
可见征实期即皖、吴二派兴盛之期。三为丛缀时期(“丛缀派”)。
自征实之学既昌,疏证群经,阐发无余。继其后者,虽取精用弘,然精华既竭,好学之士欲树汉学之帜,不得不出于丛缀之一途,寻究古说,摭拾旧闻。此风既开,转相仿效,而拾骨襞积之学兴。[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