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女惠安女惠东人群是古百越民族的一个支流,是闽南十八峒、蝴蝶峒的后裔,蝴蝶是其原始的族徽和图腾崇拜对象,惠安女服饰因此在服饰色彩的追求上有着蝴蝶的艳丽华贵,惠安女服饰有着古代闽越族的遗存信息 惠东妇女常年生活在半岛、海峡的自然环境中,基本上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保留了海洋文化的深深烙印 目前随着穿着传统服装的妇女人数逐渐减少,加上专司缝制此类服饰的裁缝师傅或消失或改行,尤其精于刺绣纹样的人则更少,惠安女服饰大有被现代服饰取代的趋势 惠安女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形成、发展过程一直是中外人类学、民俗学专家关注的课题 其来源有种种传说,尚无定论 据史料记载,清代中后期,惠东妇女上穿黑色或紫色长袖挖襟衫,下穿黑色大折裤 衣长、胸、腰背宽阔,下沿稍呈弧形外展,与清代流行的“大夫衫”(长式挖襟衫)类似 不同的是袖口偏窄,袖子接长,故名“接袖衫”又名“卷袖衫”接袖的用意十分有趣,为的是让新娘入洞房时提起长袖以遮掩一脸羞红;过了3日,才在长袖一半处翻卷缝住固定 到了清末“接袖衫”各部分略为收缩,衣沿弧度加长,臂围宽度加阔并向外弯展,腰围处的中式纽攀减少,两个连在一起,袖口绕蓝布边 领围上刺绣图案由简变繁,领根下方形色布改为三角形 胸、背中线两侧缀做两块方形黑色、深褐色绸布,其四边各镶接一块三色形色布,改称“缀做衫” 裤子为“大折裤”又名“大筒裤”,俗称“汉装裤” 裤一般用黑色布,也有用蓝色的 裤脚宽约1 2尺,裤头约2尺,缝一道5寸的蓝色布边 其样式从清代中后期没有多大变化,惟质料由旧时用粗布,改为通用黑绸布 惠东女服饰,历来重视腰以上部分,特别以头饰最为突出,花样繁多,不同场合、不同年龄的头饰有明显区别 惠安女惠安女一百年前的清代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惠安女穿的上衣,腰胸宽大,衣摆长至膝盖,腰间系条百褶裙,这种服装在古代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当时的裤管就很宽大,和如今的裤样相似,中国各地农村的男女都穿这种汉族人常穿的裤子,那时妇女的头上没有戴斗笠和头巾,戴的是这种重达10多公斤的头饰 出门时蒙上黑纱的,是新婚和没有生育的妇女,为了躲避见到陌生人和自己丈夫用的遮羞布 这种黑纱只有睡觉的时候才摘下来,甚至在夫妻睡觉关灯时,才摘掉,它使一些夫妻在路上相遇,丈夫都没有认出对方是自己的妻子 到了20世纪40年代、民国时期,惠安女服饰的风格有一次大的变化 原来过膝的上衣下摆,逐渐缩短到臂部,但是还没有短到露出肚脐 这时妇女的头饰已变成用黑布包头,不戴花头巾,也不戴斗笠 惠安女的服饰有了更明显的变化,那是在1949年之后,她们的上衣越裁越短 这是谁发明创造的呢 据说这种变化来自1958年的大跃进 当时全县青壮年妇女集中起来修建乌潭水库(现已更名为惠女水库) 正是在艰苦的劳动中,为了遮风挡雨,惠安的妇女不得不学习其它地区的妇女,戴起了头巾和斗笠,不料这一戴就再也摘不下来了,成为吸引人们注目的风景线 惠女童装瑜丹(4张)如今时代进步了,外界文化的影响使惠安女的着装已悄悄发生了变化 年轻的惠安女上衣不再是短到露出肚脐,裤子也不再是宽大的灯笼状,只是金斗笠和五彩缤纷的头巾依然如故,仍然有一道独特的风景 新一代的惠安女,多数已上过学,接受了新思想、新事物,从落后、保守的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不少的年轻妇女从渔村走向都市,经商的、从事运输的,外出打工的,走着各自的新生活之路 惠女服装唯一的一个品牌是“瑜丹” 惠女童装品牌“瑜丹”则诞生于1979年的改革开放初期.家境贫寒,身体瘦弱的5岁小女孩“瑜丹”,在饥寒交迫的现实环境下,告别父母,前往千里之外的镇上学习缝纫技艺和手工绣花.小女孩有着惠安女特有的勤劳和毅力.有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瑜丹,抱着一个简单而朴实的愿望:“学好手艺,织出美丽服装,让天下小朋友的童年更加多彩多姿”.一个愿望,三年艰辛,8岁的小瑜丹,在全镇不分年龄段的缝纫及手工绣花比赛中,从尺寸裁剪,版型,纹路平整,手工绣花等几项专业指标评比,终获第一名.艺成出师,在当地成为一个传奇.小瑜丹对儿童服装的把握与制作尤为出色.于是用自己的名字创立了专业制作3-8岁年龄段的惠女童装“瑜丹”.出自其手的精品童装更是供不应求.许多海内外人士,每逢旅游或探亲此地均大批量采购带走,馈赠亲朋好友.成为当地馈赠礼品市场的第一大特色礼品.具有较高的艺术品收藏价值.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0多年过去了,惠女童装“瑜丹”仍然畅销不衰.她是惠女服装中唯一的童装品牌,也是惠女服装的第一个品牌.更是关爱儿童市场中,最具特色的馈赠礼品品牌 惠安女惠安女惠安女穿着具有古老传统的服饰: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脐,下穿黑裤,又宽又大,这种服饰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被视为“中国服饰精华的一部分” 每天在崇武做导游的惠安女谢聪慧都这样打扮自己,尽管她不太清楚这种服饰是谁传承下来的,但是惠安的女人视其为美,她也就穿上这种约定俗成的服装了 这种服饰是哪个民族的呢 仔细观察,人们会发现惠安女服饰的色彩与样式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服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例如:她们戴上斗笠,有点像黎族人和京族人 她们短小的上衣,特别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 惠安女喜欢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从色彩上看,和云南水族的服装几乎是一样的 逢年过节妇女们都梳蝴蝶型的发式,因为蝴蝶是古代百越族崇拜的图腾,那么惠安女和古代百越族有什么关系呢 人们众说纷纭 确实是有人这样说,这种根据主要是有两个方面 一个就是在这个地区从1951之后的十几年间,发现了一些少量的古代百越民族生活的痕迹,在惠安女生活的大岞村的山上也曾发现一处所谓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这些东西据考古分析,在两千多年前,在福建这里生活着古代百越族人,主要是闽越人 惠安女—狄少英国画作品(8张)惠女穿着的具有古老传统的服饰主要是: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裤,又宽又大 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 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被视为“中国服饰精华的一部分” 解放初留传至今的一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了惠东女传统服装的特征:“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惠安女的头部被头笠和头巾包裹得仅露出一张脸——“封建”;而腰、腹部却暴露无遗——“民主” 大筒裤的裤脚宽达0 4米——“浪费”;上衣却短得连肚脐也遮不住——“节约” 于是,所谓“封建”与“民主”,“节约”与“浪费”,在惠东女的身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内涵丰富、既矛盾又统一和谐的审美观 不过,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惠东女穿着慢慢地时尚化了,35岁以下的惠安女已经几乎不穿传统服饰 惠安女的头饰惠安女的头饰惠安女上身穿“节约衫”,比过去的“接袖衫”和“缀做衫”更富有装饰性 即减去过去繁杂的拼接工艺,胸围、袖管收缩紧贴着胸部和手臂,充分衬托出妇女身上的曲线;衣袖长仅至小臂的一半,袖口滚接二环节,一环为黄或金黄色,一环花布;衣长仅至脐位,衣沿是大幅度的椭圆形,向外弯展至袖拢,使腰间五彩塑料丝裤带和银裤链显耀示人,又可避免劳动时弄脏衣沿衣袖 布色在冬春季多蓝、黑色,夏季多苹果绿、白地柳条线或两色套装 妇女婚装则用全套黑色丝绸衣服 惠安女下身穿的裤子,凡四、五十岁以上妇女多穿汉装“旷(宽)裤”,年轻妇女多穿裤管宽大的西装裤,用黑色线布或尼龙布制成 腰部扎有红、蓝色塑料裤带,已婚者常加上银裤链,宽度由一股至八股不等,以多股为佳 裤式腰围小、臀围大,裤筒仅为三十厘米,既美观又便于劳动 惠东老年妇女一般在脑后梳一发髻,近似长方形,然后套上发网,压平,左右各插一个别子,上方和中部各插一支梅花,再围上一条黑巾,用饰有珠花的别针别上 此外,年长的惠安女还有在门牙两侧各镶一颗金牙做装饰的习俗,现已不再盛行 惠安女惠安女另外惠安女为何偏偏要露出肚皮来呢 这里有个传说:有一次皇帝南巡要路过此地,地方官吏为显其所辖庶民十分富足,于是下令打制银腰带系于女人裤腰上,同时弄短上衣以便让银腰带显露出来 此后,佩带银腰带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一直流传下来 惠安女服装类型惠安女特殊服饰,可分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净峰两个类型,她们都头戴黄斗笠,笠内也缀上各种绒花和塑料花 不同的是,前者斗笠较大、厚、重,边沿稍有弯曲;后者斗笠较细、薄、轻、小 后者也蒙上头巾,但头巾上缀有红色小花蕾,中青年妇女多把双辫子折在头顶的两侧,包上头巾似有梭角的感觉 手上也提有黄色竹篮 在头顶前方还别着一至三把塑料梳子,未婚青年妇女头发还留有刘海 惠安女头戴的斗笠涂上黄漆,具有防日晒雨淋作用 花头巾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上缀绿或蓝色小花,或是绿或蓝底上缀小白花,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有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等作用 惠安女头饰类型【惠安女盛装发型】1、“大头髻”:简称“大头” 因其形状象“埔缀”,又称“埔缀髻”(“埔缀”,竹制蒸具) 其特征:硕大无朋,直径2尺左右,因之行动不便,进出门须低头 所佩带饰物约100多件,重量可达20斤左右,影响生活和健康 净峰镇、小岞镇妇女梳大头髻的首饰,开头先沿髻塞周围插上64支“骨架”(白铜片制成,长约8寸,厚约0 5分,首宽6分,以下逐渐收削如袋针形),在其两边及上方又分别盛饰摇鼓(铜银合金,周围有小铃,属步摇之类,比骨架略长)、花垂(铜质镀金,下垂绒丝,长尺许)、刀、戟(铜质镀金,长尺许)、孔雀尾(长尺许)、杖针等 除杖针外,其余各种饰物都是左右成双对称插上的 在脑后“髻塞”的下沿,则饰以一排银铃 “髻塞”中央遍缀琳琅满目的各种碎插 左右两耳各挂上一个形如帐钩的大耳环(铜银合金) 至此一个“大髻”才算大功告成 看去有如大“埔缀”,故有“埔缀髻”之称 头髻梳毕,还须从额顶挂上一条黑色绉纱巾,垂至下颔,属礼节性饰物 在初婚或未生育而逢年过节回夫家时,路上遇上陌生人(包括丈夫),就把它捏紧遮脸,以示羞于见人,难怪结婚三五年后,有些男人还不认识妻子 崇武、山霞梳大头髻,用于结婚,或是喜事外出、做客 髻插有各种银制品的花:髻模1个、扁白1支,头尾档(不一样)2支,上下股二式各4支,匾1支,福字2支,蝶匾1支,梅花带链2支,银筷子1支带3条链仔,还有各种颜色和式样的绒仔花 整个头部插得满满 同时还用1条5尺长的黑料丝巾从髻边向背后垂下至衣沿 巾的两头用3寸宽的黑帛仔布接着,并让缝纫匠用绿色丝线车缝各种花纹和图案 2、“圆头”:梳理过程比“大头髻”简单得多,既去掉“猪仔架”,又减少繁重饰物,深得妇女欢迎 梳时先把头发理直,分成上中下三股,用红绒线扎牢,然后分别盘结在脑后成凸椭圆形,状似龟壳,再把主要饰物“扁琶”和“髻企”(即簪笄之类)将头鬓固着,使之不斜不坠;髻底套上一个铜质镀金的舌型髻垫,环垫周围竖镶一排齿状饰物,把头髻束住,以免散乱,且能增添美感 最后才插上“银角牌”、“瓜子牌”和各种碎插,数量和“大头髻”相差无几;不过,那些繁重的骨架、插鼓、刀、戟、杖针,等等,已全部弃掉不用,大耳钩也被淘汰,改为小耳环 但初婚或逢年过节,仍旧要罩上黑纱巾,平时可用自制的巾仔遮盖 这时“巾仔头”的高度已由前代的2寸多,增加到5~6寸,花纹也更加繁缛,多种多样,五彩缤纷,令人目眩 “巾仔垂”则改为金黄色或红色的丝织花垂,配上背后的五色羽带,倍加妍丽,有一种独特的装饰美 3、“双髻头”:是介乎“大头髻”和“圆头”之间的发型,并掺杂在“圆头”和“贝只”之间很久 其形制和饰物是取“贝只”的前段和“圆头”的后段结合起来梳理的 4、“目镜头”髻:比较简化,插饰与上述发型相同 婚后回娘家多数包花巾 生小孩后住夫家戴巾仔(即前期的黑头篷) 只有老年人头上的黑帛仔布罩改短一点 到傍晚,布罩可撤掉,用骨制的长弯梳,把头发梳住,不像前辈人 5、“螺棕头”:婚后的青年妇女发型,头饰简单得多 一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头后梳一个接近长方形的横髻,插上1至3支银制的梅花和1至3蕊绒仔花,头中插一、二个塑料弯梳子 冬天着1条5尺长的黑料丝巾(与上两辈相同的),两头仍像过去用绿线缝出各种花纹和图案,叠于髻的两旁耳朵后,有时再包上花头巾 二是青年人或30多岁的,没有梳髻,而是剪短发或是梳2条辫子,则用1尺来长的铁线折成小弯形,用黑色羊毛裹成好像辫子一样粗大套在头上,向两耳边垂下,然后包上花头巾,使花头巾向外稍展着,以通空气 头额上的头发处,插上三个三色(红、黄、绿)弯形的塑料梳子,紧接着是插上一块用钢丝串上各色小珠子折成的“万”字花匾子,然后再用金黄碰纱,扎成一朵蝴蝶花 【惠安女轻便发型】 1、“贝只髻”:其梳理过程和“大头髻”略同 仍是先将头发分作前后两半,再把藤架竖立在头顶偏前处,成“凸”形,叫“猪仔”,然后夹上发棒(用头发和黑布扎成,长约尺半,以后逐渐增长)和藤架连接,把前半头发包在发棒上面,再用红线把它扎牢 其末梢把头发倒卷起来,如握拳状,再用红绒线扎紧防松散 最后抹上粘柴汁或芦荟香腊等,使之结实光亮,增加美感 “贝只”的首饰分布,最重要的是插在头顶中央的近藤架的两根“白骨”(牛骨制成,长6-7寸,上宽1寸,下段逐渐收尖) 其上端各系一条银链,向后拉延,系于“贝只”发棒的末端 其他头饰有鬓边牌、银角牌(银质镀金)及有各式图案的小件银质碎插,如梅花、国旗、万字等 两耳则挂上钩形的小耳环,配以有高级刺绣的“巾仔”围盖起来,以陪衬“贝只”;“巾仔”又用五条“羽带”(五色)配在上沿,增加美观 “贝只”的长度随着妇女年龄的增加而逐渐缩短 这是因年老梳长“贝只”既不方便,又不相称 一般青年妇女的“贝只”已由1尺至2尺,增加到2尺以上,所谓“高射炮”、“腿枪”和“短棍髻”,就是指这种“贝只” 在娘家或是丧偶的,平常不梳髻,不插首饰,拢发,头上用黑巾包上一半,俗叫“扎贝只” 2、平装:即平时所穿,没有插那么多金银制品和多种绒仔花,头上要盖一块用黑帛仔布做面,糊一层黑粗布做里,合成一片,折成长方彩罩(大约1尺长,8寸宽,畚斗一样的头篷)套在头顶,一半伸出额外;头顶上同样用黑帛仔面布做成像羊角一样高尖三角形的2块,插在髻上,尖尾上缝着半寸宽红或水红织带(逢丧事用绿色或黑色) 3、少女装:这种打扮是穿黑花纱衫、黑布宽折裤,盘辫或扎单垂长辫,辫尾扎红绒线 戴银手镯,系银裤链 显得特别端庄秀气 惠安女惠安女惠安女以吃苦耐劳闻名于世,大多以渔业为主 当男子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时,惠安女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 她们善家务、多才艺,不论下海、耕田、开公路、修水利、锯木、扛石头、拉板车,还是雕石、织网、裁衣和经商做买卖,敬公婆、教子女,不分粗活、重活、细活,事事能干、样样出色,里里外外自然成了勤劳的代名词 进入惠安的崇武乡间,旅行者还会坐上由惠安女驾驶的各式摩托车,而男人们则把精力放在抚养小孩,雕刻、打鱼、照看店铺上 惠安女因美丽、勤劳、贤惠和一身奇特服饰而著名,不仅成了崇武古城的一道独特民俗景观,更为崇武古城增添了难以言表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惠安石工天下闻名 坚固的花岗石在他们手中柔如面团 “捏塑”成各种物件,大自整座石砌楼宇、高峡飞渠,小至镂空青石球 而从采石场到作坊,这材料多半是由女人用肩膀抬出的 从泉州、惠安直至崇武半岛的山崖水湄,沿途可见姣好的惠安女子在抬石头 她们或二人或四人搭伙,一根粗而短的竹杠,下边套着硕大粗砺的花岗岩石条,每条重数百斤,扎扎实实压在了这些海的女儿双肩之上,一路微喘轻叹,不避烈阳的脸上挂着汗珠,此景此情,让人怜惜、让人震撼 尽管惠安女肩负双重的重荷,使她们原本柔嫩的身骨变得坚硬,但她们的爱美之心从没被压碎,更不曾泯灭 稍加留意,我们便可以发觉她们都爱随身带着粉饼、唇膏和各种面霜之类的小玩意,在劳动之余或小憩时刻,便掏出必不可少的小圆镜和小角梳,落落大方地对镜涂抹梳妆 惠安女,陈奇作艺术家笔下的惠安女形象艺术家笔下的惠安女形象人们习惯于把女性和水联系在一起,女人的智慧和灵气都近于水 惠安女更多了一层石质的坚硬和沉稳,执著坚定的男子气概 如今回头再看这闽南乡村道上的惠安抬石女子,却是另一种风情 在这里,海水和石的矛盾对立且和谐,两种不同的质的结合创造出新的美感,坚定和婉丽,刚强和柔和,形成海边最美的风景 惠安女的婚俗非常奇特,这在电影《寡妇村》《双镯》有所展示,看上去有点令人难以理解和接受 婚嫁那天,新娘身着黑衣裤——当地人称为黑凤凰衣,打着黑伞,由娘家的亲朋好友陪送过来,男方并不派人前去迎接 据说新婚第一夜,新娘是不能上床的,只能站在床边过夜 她们结婚三天以后就要回娘家长住,直到这一年的除夕夜,丈夫才可以将妻子接回家住一个晚上,第二天又必须把妻子送还娘家 此后,只有等到较大的传统节日来到时,比如春节的时候,清明的时候,还有中元节,就是七月十五,还有冬至和农忙的时候丈夫方可将妻子接回小住一到二日,如此反复,直到妻子生了孩子,方可名正言顺地长往婆家与丈夫共同生活 其实,惠安女形成这种一个长住娘家的习俗,并非无中生有 因为男人长期在外捕鱼,打工,女人在家从事副业和农业,从而形成了惠安女长住娘家的习俗 长住娘家的习俗,过去给许多惠安女带来不幸,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旧习俗有了许多变化 在海边洗海蛤的老惠安女在海边洗海蛤的老惠安女新娘迈过火炉走出娘家的祖屋,是惠安女传统婚俗的一个程序 据说,红色的火焰预示着新婚的生活红红火火 像传统的习俗一样,新娘通常都会梳着非常奇特的头饰 只有在结婚的大喜日子里,惠安女才能梳这样漂亮的头饰 它是由五、六个心灵手巧的妇女,梳理了四个小时才成功的 可是如果新娘子不小心把它弄乱了,自己一个人不可能再把它梳好 那为什么这些妇女要给新娘梳成这样难以整理的头饰呢 这里存在着什么奥秘呢 原来,在过去长住娘家的婚俗中,它对新娘的新婚之夜有监督的作用 据说新娘结婚三天后回娘家 如果人们发现她的头发乱了,同辈的姐妹们就会讥笑她 因此为了保持发式整齐不乱,通常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三夜都不躺着睡觉,千方百计避免和新郎睡在一起 惠安女结婚或出门做客等庆贺场合,头饰突出一个“喜”字,讲究鲜艳、丰采 梳大髻,插上各式各样金银饰品,间以各种式样的绒花,打扮得犹如春意盎然的小花坛 同时用一条黑丝巾从髻边向后与衣沿等长,巾的两端再用黑帛接上,并以绿丝线缝制出各种花纹图案 平时居家,头饰则贯穿一个“简”字,追求简洁、实在,但绝不随随便便 她们往往插少许饰品和绒花,头顶套一块黑帛做面、里缝一层黑粗布拼凑的长方形罩,用三支竹子撑着,一半伸出前额,同时用黑帛做成羊角三角形竖于其上,尖端缝一道红色织带 住娘家或守寡时,恪守一个“淡”字 不梳髻,不插任何饰品,只把头髻尾部卷起,一半包黑头巾里、一半露在巾外、状似一束面线,俗称“褶职” 前者表示无拘束,后者强调守节 惠安女以其比较独特的风俗吸引了民俗研究者的关注 早婚多数惠安女都有“娃娃亲”的习俗,在出生后不久即由家人包办订婚,如今仍有少数人延续该习俗 长住娘家“长住娘家”婚俗又称“不落夫家”,如今已经没有这一习俗 妇女出嫁三天后即回娘家长住,只有过年过节及农忙时到夫家住一两天 只有等到怀孕以后才允许长住夫家 住娘家的时间至少有二三年,最长达20年以上,一般五到八年 她们每年到夫家不上十次,每次不超过三日 回夫家时多半要用块布遮著脸,到晚上熄灯后才能去掉,第二天天亮又得跑回家 怀孕生子时不能生在娘家,生在娘家会被认为不吉利,所以必须在夜间赶到夫家生产,也因此常有出现来不及而生子于半家 由于妻子很少到夫家,到夫家又多于夜间,且多用布遮脸,所以常出现夫妻多年可互不相识的怪事 对于该婚俗人文成因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该婚俗是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过渡期的遗俗”;二是“因两性分工不同而引起的”;三是该婚俗与当地的“早婚”有关系,是“构成了同一婚姻制度下功能互补的部分”;四是“这种特殊的婚俗是土著闽越人不落夫家婚俗与汉文化中推向极致的封建贞操观念相结合的产物”《惠安女子》● 舒婷/文野火在远方,远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以古老部落的银饰约束柔软的腰肢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啊,浪花无边无际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唤醒普遍的忧伤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 )惠女水库石雕(7张)51年前,同样是7月8日,惠女水库正式动工 1万多名惠安妇女用“锄头、畚箕加地瓜干”,靠着挑战极限的惊人毅力,一锄一锄、一铲一铲筑起大型水利工程——惠女水库 她们中有的挖、运、夯,样样皆能 日推车运土跑路249华里,脚痛开刀数次仍坚持劳动……她们中有的带伤躺身渠中,堵住漏洞,保住临时围水堰……她们中有的为了与溪洪抢时间,拿出手帕、头巾,甚至脱下衣服,投入擦干坝基的行动中……她们中有的动脑动手,先后提出739条合理化建议,先后仿制和创造先进工具54种4000多件,节省2670万个工日……就这样,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她们燃烧的生命激情汇成一部奔腾的史诗,总库容1 23亿立方米和支干渠长达百余公里的惠女水库静卧在仙公山下,50年来成为泉州不竭的财富,惠泽着周边几个县(市、区)数十万群众 惠女精神是泉州人爱拼敢赢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泉州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市委书记徐钢在会见报告团成员时指出,自从全市开展“弘扬惠女精神、提振创业激情、促进科学发展”的活动后,惠女水库建设英模先进事迹正在成为全市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精神力量,成为推动泉州不止步、往前走的精神动力 惠女精神所体现的生命激情,让干部受到了教育,让全市新一代年轻人受到了教育 时至今日,条件在改变,技术在进步,但精神的力量不可忽视 这是向上的斗志,是前进的力量 希望你们运用精神的力量,教育全市党员干部提振干事创业的激情,尽心尽力为企业服务,为群众服务,带动全社会形成齐心协力、万众一心推动发展的良好氛围,转危为机,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