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终于又看到了高适,同时我推测,《资治通鉴》的以上论述(尤其是时间)很可能正衍自《旧唐书·肃宗纪》中“(至德元载)十二月戊子……(以)谏议大夫高适为广陵长史、淮南节度兼采访使”的这段有关高适任命的记载。但是,《资治通鉴》这一因袭《肃宗纪》的编撰是有问题的。事实上,肃宗在十二月所任命的可能只有高适与韦陟两位节度使,而真正赴任江淮的也只有高适一位。换言之,肃宗对三位节度使的任命完全不在同一时间。
我们先来看一下高适。《旧唐书·高适传》载:
(至德)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诏与江东(当为淮西)节度来瑱率本部兵平江淮之乱,会于安州。师将渡而永王败,乃招季广琛于历阳。
旧传的叙述很容易给读者造成这样一种错觉,似乎被肃宗任命为淮南节度使的高适,在由西北的肃宗行在出发抵达江汉一带的安陆郡(安州)后,还未来得及率师渡过长江,永王就失败了。但上文所引高适的《谢上淮南节度使表》已经清楚表明了,高适在至德二载正月初就已来到长江下游的广陵,而其时永王的水师应当还未抵达丹阳、广陵一带。因此,真实的情形可能是:在十二月上旬被肃宗任命为淮南节度使的高适于次年正月二日抵达广陵任职,和高适一同前来的可能还有中官啖廷瑶。然而尚未开始“训练将卒,缉绥黎氓”的高适一行,很快就遭遇了永王真刀真枪的挑战。于是啖廷瑶负责继续留在广陵一带应付永王的军队,而高适则受命前往安陆筹措救兵。只是救兵未至,永王在江淮的“叛乱”就失败了。所以高适事实上没有真正卷入“永王之乱”中,他的工作更多的是处理乱后的江淮事宜,比如诏谕永王的大将季广琛等。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有关永王事件记载最详细的《旧唐书·永王璘传》和《新唐书·永王璘传》中,没有出现高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