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童心说”这个核心,李贽的学术思想也以重自我、真诚为前提。他谈人论事不以先圣先贤的是非为是非,而以自我真实感受与事物客观情势为依据,作出自我的判断。李贽对孔子的圣人形象提出异议,认为孔子本人从未教人学自己,奉孔子为万世师表实为后人盲目崇拜,孔子是人而非神,现应恢复其人的本来面目。在此基础上,李贽对儒家经典的神圣性提出质疑。他大胆地指出,这些经典“大半非圣人之言”,不是为“万世之至论”,《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渊薮也”。是非标准是有时代性的,如果尽奉儒家经典为标准,必然会颠倒是非,丧失真心,堕于虚伪。李贽否认儒家经典的神圣性,亦即否定了统治者的政治及道德价值体系的权威,体现了摆脱传统束缚的自由思维倾向。
李贽还反对独尊儒学、主张学术平等,认为百家之学各有所长,不应一概否定。由此观点出发,他认为评论历史不能固守一定的模式,尤其不能以圣贤之论为是非标准,治史者应发现历史发展之客观情势,据事直书,力求真实。为了打破历代俗儒的定见,他撰写《藏书》对历史上的人物给予重新的评价,提出了许多惊世骇俗的见解。如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称陈胜为“古所未有”之“匹夫首倡”,赞扬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为“忍小耻而就大计”,等等。另外,他还把“童心”作为文艺创作的原动力,作为评文衡艺的标尺,并贯穿着他非圣无法的精神,这些思想显然意味着对思想文化专制权威的否定,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